承受这种威力的火炮。
不过,那些土法炼出来的钢铁造火铳倒是绰绰有余了。
像朱启手上的那种小手枪一样的火铳,现在都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量产。
倒也不是不想大规模的量产,主要是因为土法炼钢产出的钢铁也实在是有限,煤炭的产出太低也是一方面,而矿物的原材料杂质过多,也是另外一方面。
现在筛矿也都是人工手动的,很多时候都是看筛矿人的眼光如何?
更不要提炼钢的时候,也没有专业的机器来控制温度,全都是靠炼钢师傅的感觉,还有经验来判断,这样出产的钢铁质量自然不可能保证,每一炉子都是一样的。
其中产生的浪费和废钢率自然要高上许多。
不过,即便如此,产生的钢铁也比以前的产量要高上许多了。
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,朱启虽然看到有些许的瑕疵,但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。
现在大明的科技树已经点的远远超过了周围的那些国家们。
而想要更进一步的话,就不是光靠着工匠们能够进行的事情了,必须要科学系统的进行教学和教育的改革。
国子监虽然走出了第一步,但想要一下子改变国子监对于四书五经的崇拜和不可动摇的地位,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。
即便有朱启的心学和数学在国子监中风靡。
但是也依然没有脱离出儒子们接触的范畴。
而朱启想要的改革,可不是仅仅到此为止的。
而是从头到尾的自然科学的改革,甚至比西方的那些大学们还要系统和科学的。
比如从小学开始就接受自然科学的教育。
但这种事情想要在应天府实行,是绝对没有可能的。
一个封建王朝的根基就是这些读书人,如果你现在告诉这些读书人,你们以前读的四书五经,现在都不管用了,要学习新的东西,那绝对会天下大乱的。
所以想要实现这样的事情,也只能等自己回到了辽东之后才能够着手进行了。
正因如此,朱旭也没有将这些事情跟朱元璋说过,就算说了也没什么用,可能还会被批评一顿。
别看朱元璋虽然杀那些贪官污吏们一点也不心慈手软,但朱元璋本事上还是一个封建帝王。
身为封建帝王,自然需要维护自己王朝的统治,而维护统治,就需要儒学的帮助。
还有什么能够比儒学更能够维稳的呢?
现在的朱启也算是认命了,也没有了以前那种不想去辽东的想法了。
他已经看透了自己这一身上都是功劳,要是自己不去辽东,恐怕也没人去了,朱元璋绝对不会让自己在应天府当一个逍遥王爷的。
既然躲是躲不过了,那就老老实实的面对吧,朱启甚至都已经开始规划到了辽东之后,该如何建设自己的王府了。
至于说驻地,那肯定是辽阳啊。
整个辽东半岛也就辽阳市最符合朱启心目中的驻地了,毕竟辽阳的规模最大,而且位置也是极好的,前后都有城池护卫,旁边就是出海口,可以说非常适合发展的一个地方了。
唯一的问题就是那边太冷了。
而想要彻底解决寒冷的问题,光是靠现在的御寒物,恐怕还不太够,朱启十分想念自己的棉花被子了。
而棉花这种东西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大面积开始种植的。
不过现在已经有棉花,并且在明朝内部开始种植,只是还没有被大规模推广罢了。
朱启自然不建议拿这些棉花在自己的辽东进行推广种植的,而且辽东的土地其实是非常适合种植棉花的,你拿那些小稻小麦什么的,反而不一定容易成活。
但辽东还有一些作物是非常合适的,首先就是土豆和玉米,这两个真的是万金油。
几乎只要是能够种东西的地方,土豆和玉米都能长得出来,而且还能提